曾經很短暫的同時擁有 Minolta AF 50/1.4 New 與 50/1.7 New 這兩顆鏡頭。但我並非 Minolta 的狂熱蒐藏者,沒有必要同時擁有這兩顆同焦段功能又相近的鏡頭,所以後來決定將較低價位的 50/1.7 New 售出。那時這兩顆鏡頭幾乎都還是全新品,甚至從外帶出戶外拍照。於是趁著出售前拍下了幾張測試照片以供紀念與參考。
50mm 這個焦段在傳統 SLR 相機上被歸類為標準鏡頭,因為在 135 底片上,這個焦段所構成的畫面與人類眼睛的視角相近。不過在感光元件較小的 APS-C 系統上就變成了 75mm 這個等校焦段,直逼人像攝影常用的 85mm 。或許是技術上的成熟與光學上的特性,無論是各家公司幾乎最便宜的定焦鏡頭都是座落在 50mm 這個焦段上,因此也就不論 75mm 的等校焦段在數位機上略顯尷尬的窘境, 50mm 的定焦鏡頭成了 DSLR 初學者第一顆購入的大光圈定焦鏡頭 ( 因為實在真的很便宜 )。不過隨著 Minolta 的淡出市場形成了有錢也買不到的狀況。在今年二月得知代理商「永準」將有最後一批 50/1.7 New 的鏡頭到貨之後,趕緊加入了預購的行列。這顆鏡頭到底有多便宜呢?低價的時候聽說只要三張多的小朋友就可以入手,直逼 18-70 這支 kit 鏡。但我的預購價格是 4.5 張小朋友其實不算便宜,看在買不到最貴的份上也只好忍痛掏錢。耐心的等到三月底才拿到手,結果不到 10 天內就收到 B&H 的 Minolta 50/1.4 New 到貨通知。機會只有一次,要是錯過可能就再也買不到全新品了。於是經過一番天人交戰後決定直接攻頂從 B&H 訂了 50/1.4 New ,這一番因緣際會也就導致我手上同時有兩顆同焦段且功能相仿的鏡頭。
Minolta 在 50mm 上總共推出了平價版的 50/1.7 與更大光圈的 50/1.4 ,兩者差價約三至四倍不等。前者從 1985 發售至今年初 Minolta 結束影像事業為止總共發行了兩個版本,其光學結構皆相同, 1990 所改版發行的 New 版其對焦環外覆橡膠塑料是較為顯著的差異, SONY 接手後目前並沒有復刻此鏡頭規劃。而 50/1.4 由 1985 發行的第一個版本至 SONY 接手後總共發行了三個版本,一代與 1998 由 Minolta 所改版發行的 New 版顯著的差異在於鏡頭口徑由 49mm 增至 55mm ,且 New 版擁有圓形光圈與包覆塑料的對焦環。依據網友們的評比兩者成像效果有所差異。 SONY 接手後繼續發行此鏡頭,型號改為 SAL-50F14 。除光學結構承襲自 Minolta 50/1.4 New 之外終於加入了 ADI 系統的支援。
我手上拿到的這兩顆都是全新的 New 版本。包裝盒上貼的 Maxxum 是 Minolta 單眼相機在北美洲的型號,台灣與日本是使用 Dynax 。這個時候的 Minolta 已經於 Konica 合併,所以盒子上的商標皆標示著 Knoica Minolta 。50mm 的鏡頭相當輕巧,包裝盒也不大。若不介意在 DSL 上 75mm 的尷尬焦段其實挺適合拿來做為機身蓋。不像 Canon 會將部份鏡頭的遮光罩列為選購配備, Minolta 的鏡頭在購買時通常會包含遮光罩。左邊反套著遮光罩的就是 50/1.4 New ,右手邊則為 50/1.7 New 。
先來看看鏡頭的產地。較昂貴的 50/1.4 New 是 MIJ 的產品,另一顆平價的鏡頭則來自於 MALAYSIA 。從圖片上也可以看到,雖然這兩支的鏡頭對焦環都外覆橡膠,但左手邊這顆 50/1.4 的鏡頭在橡膠材質的對焦環上還增加了溝槽以提升對焦手感。不過這兩顆鏡頭的對焦行程皆不長就是了。右圖是將鏡頭伸至最長的狀態,此時兩顆鏡頭都是位在最短對焦距離 45cm 處。50/1.4 New 僅比 50/1.7 New 略長了點。對焦尺表上有景深指示,而此時兩顆鏡頭都已安裝上 Minolta L37 保護鏡。
鏡頭使用 Alpha 接環,接環的部份皆為金屬材質。曾經聽前輩開玩笑說過若 Minolta 鏡頭的接環並非金屬材質,那這顆鏡頭就不值得購買。看來 Minolta 對 50/1.7 New 這顆僅比 Kit 鏡貴一點點的鏡頭還算滿有誠意。由於都不支援 ADI 系統,因此接環上僅有五個電子接點。 SONY 復刻的 50/1.4 已經加入對 ADI 的支援,就等鏡頭上市之後看其他網友的評比了。
1.4 與 1.7 的大光圈,從鏡頭外望過去覺得口徑異常的大。兩顆鏡頭雖然都擁有七片光圈葉片,但在縮小光圈之後左手邊的 50/1.4 New 維持著近似圓形的光圈,而右手邊的 50/1.7 New 則呈現出多邊形。以星忙而言多邊形或許會比較好看,但以散景而言則圓型光圈通常效果較佳。
Minolta 在 50mm 上總共推出了平價版的 50/1.7 與更大光圈的 50/1.4 ,兩者差價約三至四倍不等。前者從 1985 發售至今年初 Minolta 結束影像事業為止總共發行了兩個版本,其光學結構皆相同, 1990 所改版發行的 New 版其對焦環外覆橡膠塑料是較為顯著的差異, SONY 接手後目前並沒有復刻此鏡頭規劃。而 50/1.4 由 1985 發行的第一個版本至 SONY 接手後總共發行了三個版本,一代與 1998 由 Minolta 所改版發行的 New 版顯著的差異在於鏡頭口徑由 49mm 增至 55mm ,且 New 版擁有圓形光圈與包覆塑料的對焦環。依據網友們的評比兩者成像效果有所差異。 SONY 接手後繼續發行此鏡頭,型號改為 SAL-50F14 。除光學結構承襲自 Minolta 50/1.4 New 之外終於加入了 ADI 系統的支援。
我手上拿到的這兩顆都是全新的 New 版本。包裝盒上貼的 Maxxum 是 Minolta 單眼相機在北美洲的型號,台灣與日本是使用 Dynax 。這個時候的 Minolta 已經於 Konica 合併,所以盒子上的商標皆標示著 Knoica Minolta 。50mm 的鏡頭相當輕巧,包裝盒也不大。若不介意在 DSL 上 75mm 的尷尬焦段其實挺適合拿來做為機身蓋。不像 Canon 會將部份鏡頭的遮光罩列為選購配備, Minolta 的鏡頭在購買時通常會包含遮光罩。左邊反套著遮光罩的就是 50/1.4 New ,右手邊則為 50/1.7 New 。
先來看看鏡頭的產地。較昂貴的 50/1.4 New 是 MIJ 的產品,另一顆平價的鏡頭則來自於 MALAYSIA 。從圖片上也可以看到,雖然這兩支的鏡頭對焦環都外覆橡膠,但左手邊這顆 50/1.4 的鏡頭在橡膠材質的對焦環上還增加了溝槽以提升對焦手感。不過這兩顆鏡頭的對焦行程皆不長就是了。右圖是將鏡頭伸至最長的狀態,此時兩顆鏡頭都是位在最短對焦距離 45cm 處。50/1.4 New 僅比 50/1.7 New 略長了點。對焦尺表上有景深指示,而此時兩顆鏡頭都已安裝上 Minolta L37 保護鏡。
之前提到 Minolta 的鏡頭都會搭配遮光罩一起出售。平價的 50/1.7 New 沒有看到遮光罩並非是因為 Minolta 欺負窮人,而是因為這顆鏡頭的遮光罩採內建的方式。其實這兩顆 50mm 的鏡頭第一片鏡片是內縮在鏡頭內,鏡頭本身就有點遮光的效果。 50/1.7 New 要使用遮光罩時只要將位在對焦環內圈的遮光罩拉出即可。有時候會較為不易拉出,可以試著轉動對焦環讓鏡頭往前伸出一點就能抓到遮光罩了。至於 50/1.4 New 則採外掛的形式以勾槽將遮光罩固定在鏡頭前,平時則可以反扣以利攜帶。
鏡頭使用 Alpha 接環,接環的部份皆為金屬材質。曾經聽前輩開玩笑說過若 Minolta 鏡頭的接環並非金屬材質,那這顆鏡頭就不值得購買。看來 Minolta 對 50/1.7 New 這顆僅比 Kit 鏡貴一點點的鏡頭還算滿有誠意。由於都不支援 ADI 系統,因此接環上僅有五個電子接點。 SONY 復刻的 50/1.4 已經加入對 ADI 的支援,就等鏡頭上市之後看其他網友的評比了。
1.4 與 1.7 的大光圈,從鏡頭外望過去覺得口徑異常的大。兩顆鏡頭雖然都擁有七片光圈葉片,但在縮小光圈之後左手邊的 50/1.4 New 維持著近似圓形的光圈,而右手邊的 50/1.7 New 則呈現出多邊形。以星忙而言多邊形或許會比較好看,但以散景而言則圓型光圈通常效果較佳。
在我將 50/1.7 New 買掉之前,我拍了一些測試照比較這兩顆鏡頭。那時由於已決定要將 50/1.7 New 出售,為了尊重未來的買家我僅在室內拍攝一些靜物的測試而無法至戶外拍攝。測試的目的主要是比較鏡頭的散景,測試在不同光圈下這兩顆鏡頭的效果。拍攝的照片共分為兩組,分別對焦在不同處。有興趣的話可以點選圖形連結到 Flickr 相簿上下載原始圖檔比較鏡頭的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